嘉興喪葬風俗有哪些?嘉興喪葬風俗介紹
發布時間:2025-03-23 10:16:03 文章分類:喪葬服務 閱讀人數:人

一、送終與入殮
1、送終:
死者臨終前,子女和近親需隨侍在側,聽取臨終遺囑。斷氣時,要迅速為死者換上準備好的“壽衣”,有地位者使用禮服,一般百姓則穿新制的壽衣。
2、入殮:
死者咽氣后,遺體被移至中堂,用衾被遮蓋,設立靈堂,備香燭供品致祭,并點燃“長明燈”。隨后,將死者移入棺木,舉行入殮儀式,封棺釘實,這一過程稱為“大殮”。封棺時,子孫會用綴有彩綢的釘子按順序敲釘釘棺,此釘被稱為“子孫釘”。
二、守靈與吊喪
1、守靈:
靈床左右放置草柵,子女匍匐哭泣致哀,日夜守靈。同時,請和尚或尼姑誦經,為死者超度。
2、吊喪:
一般人家在死者去世后三日內,親友會前來吊唁,并送喪儀(錢)或挽聯、挽幛等。喪家會發書面訃告,有的還會在報紙上登報。開吊之日,喪家會高搭彩棚,棚內掛滿挽聯、挽詞,凡吊客致門,奏樂相迎,吊者行禮,孝子答謝。
三、送葬與下葬
1、送葬:
開吊治喪結束后,會舉行送葬儀式。舊時,大戶人家送葬場面鋪張奢侈,送葬隊伍中有紙扎的冥器、動物、神靈紙俑等,還有樂隊奏樂,和尚道士伴隨。近親均著孝服,隨魂亭前進,至葬地后,將棺木放入墓穴,蓋穴、致祭、封土、焚隨葬物。
2、下葬:
下葬方式多樣,包括棺材直接入土、先用磚瓦建亭再安放棺材、用稻草包裹棺材浮厝三周年后放入墓穴等。貧苦人家下葬多簡樸,無磚石墓穴,封土成墳。
四、喪后習俗
1、做七:
從死者斷氣時算起,每七天為一個祭日,稱為“做七”。至“五七”最為隆重,舊時有“放焰口”、“上座亭”等儀式。至“七七”稱為“斷七”,轉入正常悼念。
2、回煞:
迷信者相信死者靈魂于死后近期要回家一次,由“眚神”引導。其回來日期由陰陽先生算定,這天稱為“回煞”,也稱“接眚”。當日晚間要吃蒸餛飩,俗稱“接眚餛飩”,對近鄰親友則送狀元糕,叫“接牌糕”。
3、家祭與撤靈:
明清時,死者歿后家中設靈臺、靈座,每日點油燈,供以茶飯。孝子數月不能理發,亦不能穿絲綢,衣擺不縫,稱為服孝。逝世百日、周年及清明、中元、冬至等節都要祭拜。靈堂一般設三年,三年滿才撤除,靈亭靈臺焚化,孝子換下孝服穿上正常服裝,名“脫白”。現代人家多于斷七后撤掉靈臺,喪期結束。
4、吃豆腐飯:
喪事完畢后,喪家會設飯肴謝親友及幫助治喪者。舊俗菜肴必備豆腐,稱吃豆腐飯。近時仍保留此風俗,在家中或飯店包席,與一般酒宴無異。
五、特殊喪葬習俗
1、浮厝:
嘉興農村大型墓園極少,有的人家在田邊就地起墳,或將棺材浮厝于田間地頭。這一習俗由來已久,南宋時北方士民流離江南,死后停棺不葬,期望收復中原后回鄉安葬,后相沿成俗。明清以來,本地土地利用率高,農家為節約土地或無自有土地作葬身之地,也采用浮厝方式。
2、扯蠶花挨子:
海寧地區特有的喪葬習俗。死者入殮時,親屬按長幼親疏,按順序每兩人用手扯一張薄薄的絲綿(蠶花挨子),蓋在死者身上,越厚越體面,有保護死者遺體之意,也含有請死者保佑后輩生活安康、蠶花豐收的祈求。
3、盤蠶花:
海寧地區另一喪葬習俗。死者入殮前,親屬繞遺體三圈,口中念念有詞,稱盤蠶花。
六、現代喪葬方式
隨著時代的發展,嘉興的喪葬方式也在逐漸變化。近年來,花壇葬、樹葬、草坪葬、海葬、壁葬等綠色殯葬方式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青睞。這些方式不僅環保、節地,也更經濟,體現了現代人對生命和自然的尊重。
概括來說,嘉興的喪葬風俗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,既保留了濃厚的地域特色,又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。
標題:嘉興喪葬風俗有哪些?嘉興喪葬風俗介紹 地址:http://www.yxze.cn/sangzangfuwu/26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