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猝死尸檢要檢查哪些?猝死尸檢要檢查的8大項目
發布時間:2025-04-17 17:18:56 文章分類:殯葬百科 閱讀人數:人

一、心臟檢查
1、心臟外觀:
觀察心臟的大小、重量、形態,以及冠狀動脈的病變情況。
2、心肌層檢查:
用特定方法剪開心臟后,必要時沿左心側心肌層中間補切一刀,以觀察心肌層有無心肌梗死和瘢痕形成及其部位和范圍。
3、心腔檢查:
檢驗心腔有無擴張、縮小、附壁血栓或雞脂樣凝血塊。
4、心肌與心膜:
觀察心肌有無病變,房間隔和室間隔有無缺損,測量心臟重量,以及左、右心室壁及室間隔的厚度和各心膜周徑。
5、冠狀動脈檢驗:
固定好心臟后,檢驗冠狀動脈開口的位置、數目和大小,觀察其有無異位等畸形和狹窄病變。沿冠狀動脈縱軸橫切,觀察冠狀動脈的走行途徑,有無畸形、發育不良和心肌橋,有無粥樣硬化斑塊所致狹窄、新鮮血栓形成和冠狀動脈瘤等病變。
二、肺及呼吸系統檢查
1、肺頭檢查:
檢驗肺頭是否水腫及其程度,注意氣管及支氣管周圍有無膿腫或腫瘤壓迫及其部位和程度。
2、肺與胸膜:
檢驗左、右肺與胸膜壁層有無粘連及其部位和范圍,觀察雙肺大小、顏色、質地和肺緣情況,檢驗有無肺萎縮及其程度,檢驗肺表面有無滲出物、出血點、氣腫囊泡和腫塊等病變。
3、支氣管:
沿氣管、左、右支氣管及各肺葉支氣管的縱軸將其剪開,檢驗支氣管腔是否狹窄,管壁有無增厚,管腔內有無異物、出血、黏液和炎性滲出物。對著肺門處沿肺的長軸切開兩肺各葉,檢驗各葉切面有無出血、腫脹、空洞和實變病灶及其部位、大小、形狀和分布情況。
三、腦及神經系統檢查
1、腦外觀:
檢驗腦表面有無損傷、出血、化膿、腫脹、中線腦結構移位及腦變形情況,腦回的寬窄和腦溝的深淺程度等。
2、切腦檢查:
按照特定方法切開大腦、小腦和腦干,注意根據具體案例情況采用不同的切腦方法檢驗和觀察病變。
3、顱內出血:
觀察出血的部位、范圍、分布情況及出血來源,測量出血量和血腫體積。蛛網膜下腔出血要檢驗出血來源,觀察有無腦動脈瘤和腦血管畸形等病變,仔細查找血管破裂口的部位。
4、自發性腦出血:
觀察出血的部位、大小、形狀和數量,有無破入鄰近腦室或蛛網膜下腔。
5、腦干與小腦出血:
分離腦干與小腦后,沿與腦干縱軸垂直方向以較小間距橫切,觀察腦干各切面有無出血、梗死等病變。小腦與腦干分離后,由小腦后外側向小腦底部做一水平切面,或自小腦后外側向小腦底部將小腦半球做多個矢狀切面,觀察有無出血、梗死、腫瘤或軟化灶等病變。
6、顱內腫瘤:
觀察和檢驗腫瘤的部位、大小、形狀、質地、硬度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。
四、頸部和頸髓檢查
1、口腔、咽喉和頸部組織:
檢驗口腔、咽喉和頸部組織,觀察舌底機體、會厭、甲狀腺和頸總動脈等有無病變和損傷。
2、頸部病變:
猝死尸體應重視頸部病變,并注意與機械性窒息等死因相鑒別。應常規解剖頸部器官,包括喉頭,如化膿性炎癥或黃蜂螯刺等均可引起急性喉頭水腫導致猝死。寰枕關節脫位與頸髓損傷(揮鞭樣損傷)可引起急性死亡,如未解剖頸椎,也可導致猝死尸體解剖后仍死因不明。
五、腺體檢查
1、腎上腺:
測離雙側腎上腺并作多個樓切面,觀察其大小、形狀及有無腫塊、出血、壞死和囊性變等。
2、甲狀腺:
檢驗甲狀腺的大小、形狀、質地,觀察其表面及切面有無結節、出血、壞死及腫塊等病變。
3、腦垂體:
檢驗腦垂體的大小、形狀、質地,觀察有無出血、壞死及腫瘤等病變。
4、胰腺:
對疑為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猝死的病例,尸體解剖時應首先檢驗胰腺及周圍脂肪組織有無出血和壞死,并取材做組織病理學檢驗。
六、組織病理學檢查
通過顯微鏡觀察各器官組織的病理變化,如心肌細胞的壞死、纖維化、炎癥等,以進一步確定死亡原因。
七、毒理學分析
對于疑似中毒死亡的病例,需要提取胃內容物、血、尿、腦脊液,以及腦、肝、腎等進行毒理學檢驗,以排除或確認中毒的可能性。
八、其他檢查
1、免疫生化檢驗:
對于時間較長的尸體,器官標本需要進行免疫生化檢驗,如懷疑為心肌缺血死亡的對象,需要取左心室前壁、室間隔部分組織,檢驗相關蛋白的表達,以判斷死亡的時間以及心肌缺血在死亡中所起到的作用。
2、病原學檢查:
疑為急性傳染病或敗血癥感染引起猝死的病例,應在無菌操作下取心血或脾組織等做細菌培養。如需要做病毒分離或血清學檢查,可請微生物學科室的專業人員協助收集并處理有關檢材。
標題:一般猝死尸檢要檢查哪些?猝死尸檢要檢查的8大項目 地址:http://www.yxze.cn/binzangbaike/29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