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州出殯風俗有哪些?溫州出殯風俗大全
發布時間:2025-03-20 11:45:32 文章分類:殯葬百科 閱讀人數:人

一、出殯前的準備
1、大斂:
(1)、將死者放入棺木中,稱為“入室”或“入棺”。棺中通常先放置松炭、柴灰等吸濕之物。
(2)、孝子需頭戴“三梁冠”,披麻衣,手執喪杖,跪伏默哀。
(3)、棺木蓋好后,會用長釘釘好,并用生漆涂塞縫隙。
2、設靈堂:
(1)、在中堂正中搭設高臺,臺上放置靈桌、靈位,桌上擺放香爐、蠟燭臺、菜油燈等。
(2)、靈位前會懸掛寫有死者生卒年月日的“魂帛”。
(3)、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,靈位前的燈需晝夜長明,每日三餐如生人一般供養,稱為“供飯”或“禮鬼”。
3、報喪:
張貼訃文,并派人通知親戚入殮日期。
二、出殯儀式
1、起喪:
(1)、舊時,起喪時會先祭祀方弼氏(金面、三目)或方相氏(金面四目),作為“開路神”。
(2)、隨后,白旗、高燈、旗幡、鑼、傘、纛等儀仗排列整齊,還有騎馬扮戲的人,排成隊伍,很像迎神儀式。
2、送殯:
(1)、大批親友執紼跟隨,稱為“送殯”。棺材后面跟著眾親屬送殯隊伍。
(2)、有的地方,掘土成穴后,懸棺而下,掘出的土擁筑成墳,墳上有碑,刻寫死者的姓氏、子孫名號和安葬日期。
3、棺木上山:
(1)、在棺前陳列肴饌等祭品。
(2)、所選時辰一到,燒起柴火,鳴鑼放炮,喇叭、鐃鈸、鑼鼓齊奏,并放花爆。
(3)、孝子跪伏在墳前。人們在墳背上鋪起松土,孝子肩背布袋,左手執蓋倉谷的印,在泥土上重重戳成印痕,稱為“印墳”,寓意傳代應墳。
4、安葬:
(1)、棺木入墓后,砌好倉口,留一孔為“龍門”。
(2)、封“龍門”時,再次鳴鑼、放炮、奏樂。
(3)、女婿需送給泥水匠“龍門包”(即封“龍門”的賞錢)。
5、回山:
(1)、安葬完畢后,樂隊、彩旗伴著“容亭”(掛死者畫像的亭子)返回。
(2)、孝子身系紅布,各背“風水樹”一株和“風水”一瓶,俗稱“還山”。
(3)、家中女眷安排接“香亭”(放有神主的亭子)、“容亭”,俗稱“接圓亭”。
三、出殯后的習俗
1、做七七:
(1)、死者入殮后,每隔七天進行一次祭奠,直到七七四十九天。
(2)、一七(頭七)時,喪家設靈座,供木主,舉行隆重儀式,親友前來吊唁。
(3)、三七、五七、七七時,儀式較為繁瑣,喪家舉行祭奠,焚楮燒包,請道士誦經拜懺,親友前來吊唁。
2、輪親:
喪事期間,就近的親屬和朋友到家屬家中,反復表達對病人及家人的思念和慰問,是溫州喪事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3、齋戒:
守孝者需齋戒,遵守佛教禮法,發誓放棄肉食,以示哀悼。
四、現代變化
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殯葬改革的推進,溫州的出殯風俗也在逐漸簡化。現代溫州的出殯儀式可能更加簡潔,減少了封建迷信的內容,更加注重對逝者的緬懷和對生者的安慰。例如,現在人們更多地采用掛白花、帶黑紗、開追悼會等方式來紀念逝者,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披麻戴孝、大擺流水席。
此外,溫州政府還積極推廣生態殯葬方式,如樹葬、花葬、草坪葬、海葬等,以節約土地資源,保護環境。這些新的殯葬方式逐漸被人們所接受,成為溫州喪事文化的新風尚。
綜上所述,溫州的出殯風俗既保留了傳統的儀式和習俗,又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殯葬改革的推進而不斷演變和發展。
標題:溫州出殯風俗有哪些?溫州出殯風俗大全 地址:http://www.yxze.cn/binzangbaike/2593.html